新華社南京3月2日電(記者劉巍巍)放天燈、走三橋、軋鬧猛……又到一年元宵佳節。記者近日在江蘇蘇州采訪(fǎng)了解到,越來(lái)越多當地臺商將兩岸民俗融會(huì )貫通,在文化交融中感受別樣元宵風(fēng)情。
“北天燈,南蜂炮”是臺灣元宵節慶中最為“吸睛”的兩大民俗活動(dòng),繪有各種圖案并書(shū)寫(xiě)放燈者姓名的“天燈”放得愈高,寓意事業(yè)做得愈旺。蘇州臺商林文宏說(shuō),蘇州的“蘇燈”與臺灣的“天燈”有異曲同工之妙。“點(diǎn)一盞‘蘇燈’,中國畫(huà)山水花鳥(niǎo)、人物、走獸栩栩如生,透著(zhù)濃郁的吳文化風(fēng)情。”
元宵節,許多臺灣女孩會(huì )在許愿燈下祈福;而在江蘇一些地方,婦女則結伴而行,歷走三橋,以此避災、祈子、求福。
今年元宵節,在蘇州投資健康美體產(chǎn)業(yè)的臺商張紫婷入鄉隨俗,與“閨蜜”們前往古鎮周莊“走三橋”。“雙橋、富安橋、貞豐橋……周莊橋橋相望,橋橋相連,在蘇州‘走三橋’比在臺灣燈下許愿祈福還浪漫,走過(guò)富安橋,祈求新年富足安樂(lè )、健康吉祥。”她說(shuō)。
在臺灣,一些寺廟元宵節會(huì )舉行“乞龜”活動(dòng),廟方將用糯米或面粉制成的烏龜擺在廟前,由民眾投擲,擲中者可將面龜取回,讓家人“吃平安”。在蘇州,同樣趣味盎然的趕廟會(huì )“軋鬧猛”,吸引了不少臺胞目光。“聽(tīng)昆曲、品評彈、捏面人……孩子們在大人指引下,撫摸靈龜背,祈求福氣安康。”臺商鄭偉鴻說(shuō),兩岸傳承千年的元宵習俗同根同源,不同的形式卻是同樣的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