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臺灣2020選舉投票日,除了票選臺灣地區領(lǐng)導人,臺灣民眾手上還有另外兩張選票,一張是區域“立委”票,一張是政黨票。區域“立委”票自然是投給自己支持的“立委”。那政黨票的作用是什么呢?小編今天就來(lái)為大家圖解。
解析“立委”選制
1992年臺灣立法機構開(kāi)始全面定期改選,每3年投票一次。2008年“立委”的任期改為4年,席次從225席減半至113席,并將選制改為“單一選區兩票制”,投票時(shí)會(huì )拿到兩張選票,一票投給候選人,另一票則是投給政黨。
候選人票
區域“立委”:共73席,各選區選出一名“立委”,由最高票者當選。
原住民“立委”:共6席,由具原住民身份的選民選出,分成山地與平地原住民,各由前3高票者當選。
政黨票
不分區“立委”:共34席,各政黨會(huì )提出一份不分區候選人名單,依得票比例分配席次,但政黨得票率須達到5%才可獲得席次。
政黨票決定些什么?
政黨票,決定各黨可獲得的不分區席次,且不分區“立委”因非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,4年任期間無(wú)法被罷免。此外,政黨票得票數更是直接決定了往后4年“政黨補助款”金額,這對許多小黨至關(guān)重要;政黨票的得票率,同時(shí)也是各黨日后提名不分區“立委”的資格之一。
從歷屆政黨票得票率中,可看到國民黨與民進(jìn)黨獲得大多數選票,其余小黨選票皆不到10%。
深入細看這10%的區間,可看到小黨數量逐漸增加,但他們的政黨票得票率須達特定門(mén)檻,選票才能發(fā)揮價(jià)值。(注:圖中僅列出得票率大于1%的政黨,每屆其實(shí)都有10多個(gè)政黨提不分區名單,今年更是高達19個(gè)。)
席次分配:得票率達5%才可依比例分配34席不分區“立委”。
小黨中,僅2012年與2016年臺聯(lián)、親民黨和時(shí)代力量各獲得2至3席,其他小黨皆無(wú)法取得席次。
政黨補助款:得票率達門(mén)檻的政黨,“立委”4年任期內每年每票皆可獲得50元的補助款。近幾屆選舉具體補助金額如下:
2020年再調整門(mén)檻,政黨票達3%即可獲得補助款。
*注:政黨補助款每年沒(méi)有固定的總額度
不分區“立委”提名資格:政黨票達2%,往后3次的“立委”選舉可直接提名不分區“立委”。
其他不分區“立委”提名資格:
1.最近一次選舉,政黨推薦的候選人得到2%以上票數
2.最近3次政黨票得票曾達到2%以上
3.現有“立法”委員5人以上
4.這屆選舉區域與原住民“立委”推薦候選人達10人以上
雖然政黨票達2%不是唯一提名資格,但對小黨而言,要達到第一項與第三項其實(shí)很困難(這屆選舉只有親民黨符合);而要符合第四項提名10位區域“立委”,依照現行選制,每位候選人須繳納20萬(wàn)元新臺幣保證金,這對許多小黨而言是不小的負擔。
所以,總的來(lái)說(shuō),政黨票就是為了搶奪不分區“立委”席次、政黨補助款、下一次不分區“立委”的提名資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