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大公衛學(xué)者陳秀熙22日表示,混打疫苗策略有助于對抗“德?tīng)査?rdquo;病毒和突破性感染,當疫苗供應量可能不足時(shí),應加強研究不同疫苗的混打。
臺灣大學(xué)公共衛生學(xué)院教授陳秀熙與臺大公衛校友群22日舉行COVID-19(2019冠狀病毒疾病)防疫科學(xué)在線(xiàn)直播,分享最新疫情現況。
陳秀熙表示,目前全球已超過(guò)2.28億人確診,除了采取采取疫苗、NPI(戴口罩、維持社交距離等非藥物介入措施)、Test(檢疫及快篩)的三聯(lián)體防疫搭配策略外,疫苗混打策略也扮演重要角色。
臺大公衛學(xué)院博士后研究員任小萱提到,近期德國研究混打疫苗對不同變異株的病毒中和能力,結果顯示AZ與莫德納(Moderna)疫苗混打的病毒中和能力最高,其次為AZ混打BNT;對“德?tīng)査?rdquo;變種病毒的研究則發(fā)現,混打AZ及BNT的中和抗體濃度比兩劑AZ高,與兩劑BNT相當。
任小萱指出,現在各國多采AZ混打BNT或莫德納的載體疫苗搭配mRNA疫苗研究為主,很少采用莫德納加BNT的兩劑mRNA疫苗混打,但加拿大已于今年6月批準mRNA疫苗混打,越南及新加坡近期也因莫德納供給不足而開(kāi)放此組合的混打策略。
陳秀熙認為,從目前科學(xué)證據顯示,混打策略有助于對抗“德?tīng)査?rdquo;病毒和突破性感染,但仍需更多實(shí)證支持;目前AZ混打BNT的方式帶給大家很好的思考方式,在疫苗供應量不足時(shí),加強研究不同疫苗的混打是最實(shí)際的,對于未來(lái)如果要施打第3劑疫苗也會(huì )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