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盡波折
30年前,《少年中國》在楊祖珺傳唱之際,被視作“與匪隔海唱和”。因被當局視為從事社會(huì )運動(dòng),楊祖珺的唱片被禁,演出被取消。“他們會(huì )明白,我只是為了民族、音樂(lè )在努力,我沒(méi)有什么‘陰謀’。”楊祖珺曾想。理解卻并未到來(lái),封殺依舊如影隨形。
1987年,凌峰計劃前往大陸拍攝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一事被媒體曝光。原本悄悄趕到日本,借兩岸參加東京影展的機會(huì )與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接洽拍攝事宜的他,從日本一回到臺灣即遭軟禁,島內報紙封殺他的消息,同時(shí)被勒令不準上電視、不準演出。由于當年海外報紙爭相報道,數月后臺當局迫于壓力才放他出島拍攝。
“剛好就碰到兩岸探親開(kāi)放,所以我們以探親的名義、拍攝紀錄片的名義,開(kāi)啟了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。”凌峰說(shuō),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和兩岸開(kāi)啟交流30年是同年同月生。北至黑龍江,西至新疆伊犁,南至云南邊境,從大城市到小鄉村,鏡頭覆蓋廣闊,以人物為載體,為變遷中的中國大陸留下影像足跡。經(jīng)歷沒(méi)收錄像帶、禁播停播等波折,絕食和質(zhì)詢(xún)等抗爭,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在臺熱播,并迫使臺當局修法,宣布取消赴大陸制作電視節目的禁令。
凌峰向記者回憶,1990年,他和文章受邀參加大陸春節晚會(huì )。但當時(shí)臺灣有法令規定,演藝人員不允許出現在任何大陸電視臺里,除非是新聞。否則,回去就會(huì )被禁唱、禁演。文章當時(shí)走紅臺灣,心中頗多顧慮。
“你到底是要為兩千萬(wàn)人唱歌,還是十億人而唱?”在凌峰勸說(shuō)下,文章如期登臺,回到島內果然被封殺。由于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熱度正高,凌峰未被封殺(否則意味該片相應要停播)。區別對待同時(shí)登臺的藝人,島內新聞喧騰一時(shí),最后逼得臺灣新聞主管部門(mén)修法,允許臺灣的藝人到大陸上電視。